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期发生的几起食品安全舆情事件,又牵动了业内和消费者的关注目光。
近日,盒马接连因“保洁无抗鲜鸡蛋”“绿心猕猴桃”检测不合格,深陷食品安全舆论风波,同时也遭遇消费者的信任危机。
5月8日,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你点我检”专项抽检通告中显示,熊猫体育的来源盒马一款无抗鲜鸡蛋检出农兽药残留超标:青岛盒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潍坊分公司销售的来自小町蛋业(山东)有限公司的保洁无抗鲜鸡蛋(生产日期/批号:2025/2/17,规格型号:1.59kg/盒),地美硝唑和甲氧苄啶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其中,地美硝唑检出15.5μg/kg(标准规定为不得检出);甲氧苄啶检出13.0μg/kg(标准规定为不大于10μg/kg)。
5月13日,南京市江宁区市场监管局发布一则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公告显示,南京盒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第九分公司销售的即食绿心猕猴桃(生产日期/批号:2025/4/),氯吡脲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检验结果为0.085mg/kg,标准值规定为0.05mg/kg。
资料显示,氯吡脲通俗被称“膨大剂”,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中的一类,熊猫体育的来源具有加速细胞分裂,促进细胞增大、分化和蛋白质合成,提高座果率和促进果实增大的作用。常用的有氯吡脲、赤霉酸等。猕猴桃膨大剂的主要成分是氯吡脲。
针对膨大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一些舆论认为,长期摄入过量的膨大剂可能会对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两款涉事产品均属于盒马较为高端的产品线抗生素”卖点,售价高于普通鸡蛋;“即食猕猴桃”强调方便即食,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水果的
据媒体报道,盒马客服仅回应,如有往期订单证明买过涉事批次鸡蛋,消费者可在盒马APP或电话客服渠道申请退款;对于猕猴桃产品,如果确有买到该批次商品的顾客,也会为客户进行处理。其既未公布问题溯源进展,也未给出系统性整改方案。
5月10日,江苏宿迁一名消费者发布视频称,在来伊份的粽子中吃出疑似带血创可贴的异物,要求来伊份官方给出一个明确的回应。
从涉事产品的包装信息来看,这款蜜枣粽属于来伊份的“高粽”系列,委托生产方为上海来伊份股份有限公司,而实际的生产任务则由“中华老字号”浙江五芳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承担。
而五芳斋卷入这类事件,更让消费者感到担忧。黑猫消费投诉凭条显示,截至5月19日,五芳斋投诉达4039条,有消费者提到,在五芳斋旗舰店购买的青团,发现了一块绿色塑料;另有消费者提到,购买的粽子出现了霉斑。
而五芳斋卷入这类事件,更让消费者感到担忧。黑猫消费投诉凭条显示,截至5月19日,五芳斋投诉达4039条,有消费者提到,在五芳斋旗舰店购买的青团,发现了一块绿色塑料;另有消费者提到,购买的粽子出现了霉斑。
此次事件点燃了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警觉,而来伊份长期依赖的OEM代工模式,也在这一风波中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
公开报道显示,2012年以来,来伊份就先后陷入毒蜜饯、牛轧糖大肠菌群超标、手撕肉条菌落超标等事件。此前来伊份公示的招股书显示,2013年至2016年上半年,来伊份共召回不合格产品7万余公斤,涉及肉制品、水产品、糕点、果蔬等。
面对舆论的压力,来伊份在5月12日凌晨迅速发布了《关于蜜枣粽异物的情况说明》。在这份说明中,来伊份表明已即刻启动全流程调查,对涉事的2025年4月2日批次蜜枣粽采取了紧急下架措施。然而,截至目前,这枚引发轩然大波的创可贴究竟从何而来,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业内专家指出,来伊份长期依赖OEM代工模式,随着代工厂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产品线的持续扩张,管理难度呈几何倍数增长,管理成本也随之攀升。一旦对代工厂的审核不够严格,就难以对整个产业链进行有效掌控。部分代工厂可能存在生产设备老化、卫生环境不达标等问题,如果来伊份未能及时察觉并督促整改,产品质量必然会大打折扣。
无独有偶,2025年5月17日,《南方都市报》报道的一则关于同仁堂养生茶包疑似掺杂异物事件同样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
报道显示,尽管涉事代工厂安徽銮轩否认生产问题、同仁堂声明产品质检合格,但安徽省亳州市市场监管局的介入调查及当地养生茶行业存在的“掺土掺木渣”现象,已引发对代工模式下该老字号品牌管理能力的质疑。这起事件也让拥有356年历史的同仁堂再次面临严峻的品牌信任考验。
委托生产模式下,品牌方与代工厂责任边界模糊。而代工模式本质是品牌方与生产方的责任切割。
无论是蜜枣粽子异物还是养生茶包事件,其实并非孤例。业内人士指出,食品行业代工模式下的品控问题早有显现。品牌方为降低成本、快速扩张,将生产外包,但对代工厂审核与监管不足,导致食品安全隐患丛生。代工模式虽能带来生产效率和成本优势,但一旦品控出现问题,品牌声誉和消费者信任将遭受重创。
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孙娟娟此前表示,食品行业多元庞杂,既包括充分实现现代化大规模生产的食品加工业,也包括集中化程度极低、小而散的各类餐饮企业,还包括“看天吃饭”极易受到气候、土壤、水资源状态影响的农产品生产及加工行业,很难单靠一支监管力量去解决,也无法仅靠抽检检验等一般产品的监管方式去控制风险。
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部署多条政策举措。针对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和食品生产、贮存、运输、寄递和配送、销售、消费、进口等覆盖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各环节监管衔接存在的问题,意见提出了8个方面需要健全完善的协同监管措施和机制。
食品安全无小事,消费者的健康与权益不容侵犯。无论是品牌方还是代工厂,都应深刻反思,加强品控管理,重塑消费者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