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公布,2025年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为5.4%,其中长三角城市在一季度GDP增速上表现亮眼,在9座长三角万亿城市中,合肥、苏州等6城市GDP增速跑赢“全国线”。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制造业的璀璨高地,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据重要地位。如此庞大且多元的制造业体系,孕育了长三角检验检测行业广阔的市场空间与发展机遇。
从“长三角检验检测产业带”的角度,我要测网为行业机构和企业带来最新的行业状况。2025年迎来了“我要测网十五周年”,在这历史时刻来临之际,5月13日,ACCSI2025第八届检验检测产业峰会即将在上海富悦大酒店召开。以下为“长三角检验检测产业带”的相应分析: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也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七年,为区域内检验检测行业的协同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长三角区域即长江三角洲地区,涵盖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 ,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上海、合肥等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出要依托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等战略科技力量,探索发展前沿产业。
在当今全球产业链深度融合与重塑的时代背景下,检验检测行业作为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宛如 “工业之眼”,精准洞察产品质量与安全,对产业升级发挥着独有的支撑作用。在产业协同发展的时代浪潮下,检验检测行业正以蓬勃之势构建起特色鲜明、分工精细、协作紧密的产业带新生态。为推动检验检测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长三角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以下是长三角地区最新的关于检验检测发展的利好政策表格梳理:
《上海市促进检验检测认证行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 - 2027 年)》
《行动方案》提出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动能模式转化、提升国际服务能力、赋能产业优化升级、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等六方面共20项任务举措。
明确禁止检验检测机构以不合理低价竞争,要求原始记录和报告保存期不少于6年,并建立长三角区域数据互通、结果互认机制。该条例将检验检测活动纳入法治化轨道,保障市场公平竞争环境。
《实施细则》要求检测机构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熊猫体育的全球客服热线实现检测数据全程可追溯,并对虚假检测行为实施严格处罚(如报告不得作为工程验收依据)。
围绕 “415X” 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如绿色石化、新能源汽车、智能物联等 8 个重点产业集群,强化 “一集群一平台” 检验检测支撑,培育建设国家及省级高能级平台,优化质检中心布局。
加强检验检测供需对接,推动检企融合发展。聚焦重点产业链,开展关键技术和设备攻关。搭建检验检测数字化服务平台,构建“线下+线上”服务新模式。
在我要测网看来,长三角产业带作为全国检验检测产业带的重要板块,其快速崛起与强势突围,离不开各地政策的精准赋能与持续加持。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制造业高地,汇聚了新能源、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众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新能源产业为例,随着 “双碳” 目标的推进,长三角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等领域蓬勃发展,对电池性能检测、光伏组件可靠性检测、储能系统安全性检测等需求呈爆发式增长。其中集成电路产业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对芯片制造过程中的精密检测、封装测试等要求极高,检测技术的先进性直接影响着产业的发展水平。
而从长三角区域来看,江苏、浙江、安徽则呈现出差异化布局的特点。以下是关于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检验检测产业情况的表格:
汽车、集成电路、新能源、电气装备、建设工程、仪器仪表、医疗机器人、新一代移动通信、新型储能、航空装备、空间能源、先进材料、船舶海工装备等
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南京市质量发展与先进技术应用研究院)、国家智能电网应用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江苏)等多个国家级质检中心)、国家加工食品及食品添加剂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南京)、中溯源鉴检验(南京)有限公司等
软件网络、智能装备、食用农产品、加工食品及食品添加剂、食品接触材料、金银珠宝、建材家居、纺织皮革、物流仓储、化工气体、医疗器械等
苏州电器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胜科纳米(苏州)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市计量测试院等
智能电网、工业机器人、酿造(酒)、生物医药、纳米新材料、高技术船舶、轨道交通、石油化工、挖掘机、高端纺织、风电装备等
联检(江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GS、欧陆科技集团、天祥、德国莱茵,CQC、中机寰宇,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常州)有限公司等
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SGS 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国检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
绿色石化、新能源汽车、智能物联、现代纺织与服装、集成电路、高端新材料、智能光伏、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氢能、光伏、风电、核电、新型储能设施等
从行业规模与经济效益来看,三省各具亮点。2023 年,江苏以 4089 家检验检测机构、12.99 万从业人员和 452.34 亿元营收总额,三项指标均位列全国第二。虽报告出具量仅排全国第 13,但凭借高附加值服务,报告单价达 1260.47 元,是全国均值的 1.63 倍,实现了高经济效益。浙江共 2454 家机构,数量居全国第 7,营收 347.67 亿元位列全国第 4,人均年产值 40.36 万元、户均年产值 1416.76 万元,分别居全国第 4 和第 6,尽显 “轻量高质” 特色。安徽拥有 1824 家机构,数量全国第 12,营收 162.56 亿元排名第 8 ,近 11 年年均机构增速 7.99%、营收增幅 21.08%,远超全国水平,2023 年报告出具量同比激增 108%,展现出强劲的爆发式增长势头。
在长三角检验检测行业的发展版图中,我们再看上海、南京、杭州等重点城市,发挥的引领作用。
比如,南京在科研实力和产业基础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高校和科研机构云集,为检验检测行业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在产业发展上,南京围绕本地的优势产业,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打造了一批专业特色鲜明的检验检测机构,形成了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杭州则凭借其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检验检测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杭州的检验检测机构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走在了前列。通过建立智能化检测平台,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而上海,作为全国检验检测行业的龙头,2023年业务收入高达434.69亿元,占全国比重达8% ,户均收入更是超全国平均水平3倍之多。其凭借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丰富的人才资源、雄厚的科研实力以及完备的产业配套,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知名检验检测机构在此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形成了高度集聚的产业集群,业务范围涵盖多个高端领域,在全球检验检测市场中也占据重要一席之地。(上海检验检测行业发展情况详见)
长三角凭借强大的产业集聚效应,持续引领行业创新变革。其中,智能化实验室建设已成为区域内检验检测机构突破发展的重要方向。 值得关注的是,以“数智驱动,新质引领”为主题的第八届检验检测论坛,将于5月13日在上海盛大启幕。诚邀各位行业同仁齐聚上海松江区,共话行业发展新趋势,共谋数智化转型新路径,携手推动检验检测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台阶。